阅读历史 |

第269节(2 / 3)

加入书签

当时的朱祁钰,刚刚登基,手忙脚乱,哪顾得上什么沙湾决堤,接连几年,都只是派遣官员案子旧例筑堤。

直到景泰四年,沙湾大决口,淹死了不少民田百姓,筑堤再也无用,朝廷实在没有办法,才真正将此事拿到了朝议上讨论。

徐有贞就是在那个时候,在他的老师陈循保举之下,被任命为治河大臣,全权处置沙湾决口的事宜。

不得不说,这个人虽然心机不正,但是在天文地理,数算杂学方面,还是颇有造诣。

引黄河入沁水,修渠设水关,就是他提出的方案。

不过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数载,朱祁钰也的确没有认出来,他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

出于对陈循的信任,朱祁钰批准了他的方案。

但是当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那个时候,陈循还老老实实的待在内阁,执掌工部的是江渊。

修河本应该是工部的执掌,但是因为接连几年都修河不利,所以朱祁钰最终将修河的事务,交给了内阁保举的徐有贞。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其实是一次阁部之争的雏形。

徐有贞出自翰林院,尔后转迁詹事府,一路都是走的清流衙门,和工部没有丝毫的关系。

陈循保举他来治河,实际上就是在侵蚀工部的事权。

对于这件事情,工部自然不会罢休。

但是诏旨已下,徐有贞的方案,也的确详实可用。

于是,江渊便提议,动用京军协助修渠。

要知道,当时的徐有贞不过是詹事府一个右谕德,从五品的官职,当钦差巡抚地方是够了。

但是要说指挥京军,哪怕只是协助修河,他的份量也不够!

到时候,朝中有资格主持如此大事的,就只有工部尚书一人。

但是这涉及到内阁和六部之间的争斗,又岂是那么简单就能翻盘的。

最终,在内阁的支持下,徐有贞上本,以京军出动,靡费过甚,惊扰百姓,且修筑大渠,需视水情而定,非日日皆可动工,因而拒绝了江渊的提议。

于是,在徐有贞的主持下,仅靠沿岸附近的几千民夫,耗时足足近两年,最终修成了那条被称为广济渠的大渠,沟通了黄河沁水,解决了漕粮转运的难题。

徐有贞也凭借此功,一路官运亨通,累迁左副都御史,成为了南宫复辟的中坚力量。

这一世,朱祁钰早做准备,提前命工部修筑大渠,可没想到,徐有贞到底还是掺和了进来。

只不过,这一次,工部的尚书是陈循,修河的事务被工部全面接手。

因此,徐有贞最多也就是当个顾问而已,想要和前世一样将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怕是不可能了。

大明的清流和浊流有着严格的区分。

清流词臣,往往在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科道风宪,礼部这些清贵衙门流转,现在,还多了一个内阁。

但是事实上,这些清流词臣,却鲜少有入地方或者是部院当中做具体的实事的。

这次,朱祁钰就打算拿徐有贞开刀。

他既然擅长修河,那么等修完了这次的大渠,就到工部都水司当个郎官,掌水利川泽之事,也算是人尽其才。

不然的话,他老是待在翰林院里安安分分的攒资历,连朝事也不怎么参与,岂不是便宜了他。

工部奏事结束,紧接着,武臣队列当中,白发苍苍的李老公爷精神矍铄的出列,奏道。

“陛下,前次臣等弹劾靖远伯王骥畏缩不前,忧惧避战,兵部尚书于谦识人不明,回护王骥,置苗地百姓于水火一疏,如今王骥已被押回京师待勘,于谦却仍无处置。”

“臣以为,有此大过,于谦不宜继续执掌京营,恳请陛下罢去于谦京营提督大臣一职。”

在场众臣精神一振,果不其然,这才是正戏。

最近京城当中流言纷纷,都说天子忌惮于谦权重,想要借机针对于谦。

昨日的罚俸旨意,更是为这道流言添了一把火。

不少大臣都在暗中猜测,勋戚那边会继续趁此机会,从于谦手中夺回京营。

流言方兴未艾,这边勋戚立刻就动手了。

于是众臣纷纷都望向了上首的天子。

天子倒是没什么意外的反应,淡淡的道。

“此事非同小可,众位卿家,都是如何看法?”

老大人们心里提着的一口气总算是放了下来。

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天子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处罚于谦,如此一来,除了跟天子正面对决,就没有其他的路了。

但是如今的这位天子,可不是容易招惹的。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