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48章 土地兼并(二):藩王庄田(1 / 2)

加入书签

“哦,这是为何?”朱由检有些好奇。

“臣不过用简单的算术就觉得不可信。

“四百万亩土地都需要佃农耕种。

“臣就假定一个佃农平均可耕种十亩土地,那也需要四十万个佃农。

“每个佃农还有老幼家属,按一比三的数字,算上家属,一共有一百二十万人。”

“若是如此一个藩王直接需要打交道的佃户人口便有一百二十万人,这在欧罗巴也可以相当于一个小国了。”

“管理这一百二十万人,向这一百二十万人收租,需要的力量不下于一支军队

“若是如此,大明的藩王应该是很强大的势力,让人不敢轻易得罪。

“可是以臣在大明的见闻,藩王在地方上没有实权。朝廷上也往往只见到各种攻击藩王的官员,很少见到替藩王说话的官员。

“所以臣确实不相信陛下说哪个藩王真的拥有四百万亩土地,或两百万亩土地。”

罗雅谷慢条斯理地说了一长段。

朱由检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很有道理,他把视线看向李之藻,示意他发表一下意见。

李之藻苦笑了一下,说道:

“旁观者清,罗雅谷说的确实不错。不瞒陛下,涉及到藩王宗室,臣若在外廷朝堂之上,也决计不敢为他们辩解,否则臣也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被扣上一个藩王收买的党羽罪名,那时被群官攻击,万夫所指,无疾而终。”

“不过在陛下面前,臣倒也可以说几句实话。我朝成祖便是以藩王夺得天下,不过也正因为此,成祖之后对藩王管制约束之严,在历朝历代里也可算得上厉害。唯恐哪一个藩王势力太大,重演靖难之役。

“藩王就藩之后,基本形同软禁。藩王不奉朝廷命令,不能出所在之城一步。否则就可能被关入凤阳高墙,当一辈子囚徒。”

“正德时宁王作乱之后,文臣对藩王管制约束更严厉,藩王哪怕上疏之中稍有出格言辞,都会招来文臣的严厉弹劾训斥。”

“也正因为此,朝廷岂会真的容许藩王拥有这么巨额的土地?”

“所谓赐地四百万亩、两百万亩那只是一个名目好听罢了!”

“名目好听?”朱由检反问道。

“不错,实际情形说出来不值一哂。所谓四百万亩,不过是表示藩王能从这些田亩对应的地方,领取四万两银子,两百万亩不过就是两万两银子。”

李之藻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汪汝淳,说道:

“孟朴是徽商,应该知道,这些银子在大明商人眼里,也并不算如何了得。”

汪汝淳点头称是,他们商人出去做生意,一次携带的本钱可能都不止这个数。

李之藻继续说道:

“耕种这些土地的佃农便是事实上的田主。对这些土地的管理,也完全由地方官员负责。藩王便是想派人插手,也会被赶回去。”

“也正因为此,便如福王,他那每年二万两银子有时候都收不满,派人到地方上查核争执,却被官员弹劾围攻。”

“不但是藩王的庄田如此,便是原先所谓的皇庄,其实也是如此。嘉靖改革后,所有皇庄都已改叫官地。当今实质上并无所谓皇庄之名目。官地之佃农就是实际之地主。地租也是官员负责收取,太监不能插手。田租数额也远小于民间田租,一般仅相当于甚至小于赋税。就以原先对应皇庄的官地而言,宫廷能由此获得的收入每年也不过就是五万两银子左右。”

“这陛下应该也清楚。”

朱由检点头称是,随即又问:“那蜀王的情况是怎么回事?”

李之藻道:

“具体情形,臣未至蜀地调查,不敢十分肯定。不过臣看过正德嘉靖时到蜀地巡抚过的名臣王廷相的一篇文章。

“他说蜀地百姓偷逃国家赋税习以为常,所谓‘民以逋欠为常,官以姑息为德’,‘蜀民逋税习风久矣’。有些地方甚至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赋税都被偷漏掉,只交纳百分之二三十”

“以臣想来,所谓蜀王占据百分之七十的耕地云云,应该不过是当地百姓偷漏税的托词。若有问税收的,便说这些耕地是蜀王府的,其实蜀王府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有这些地。”

“若说蜀王真的占据地方上百分之七十的土地,那绝无可能。若如此,削藩靖难之事早该再次上演了。”

朱由检不得不再次点头,李之藻的分析很有道理。看来明代藩王很多时候不过是充当了一个背锅侠的角色,什么事情把藩王头上一推,官民就都心安理得了,无人较真,也没有几个官员敢辨明真相。

这一番讨论下来,朱由检基本可以确定所谓大量土地被藩王兼并之说,是不成立的。

不过他在后世受到的教育一直就是明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灭亡。

尽管自己对此也曾有所怀疑,但现在罗雅谷公然说欧洲土地兼并比大明要严重得多,他还是有些不服气。

既然藩王并没有兼并土地,那一定还有其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