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0节(2 / 3)

加入书签

让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赵抃开口道:“朝廷控制酒曲,以此来限制酿酒,其目的也有避免酒户为求利益,浪费粮食去酿酒,张检控适才也提及此事,可以通过酒税去避免这一点?”

张斐点点头道:“是的。”

赵抃道:“你说得道理,本庭长倒是明白,但是本庭长想知道,你去如何判定酒税涨多少,可以避免过多的粮食酿酒,酒税降低多少,又能够避免谷贱伤农?”

张斐回答道:“在我发现这些争议之后,我曾暗中请求警署帮忙,去大大小小正店、脚店,以及到军营里面去普查。

简单来说,就是询问那些酒客,酒价是多少时,他们每个月会喝多少酒。

这几个月来,共查访一千人,最普通的酒客八百人,一般的正店一百五十人,如白矾楼这样的大酒楼,五十人。

我想这也足以说明,我们检察院递交这份法案,并非是因为外面的旱情,而是因为不公的存在。

根据这些酒客的消费情况,我们大致可算出一个酒税调整范围,避免过高,也可以避免过低。”

此话一出,全场人都是震惊不已。

还能这么操作吗?

唯独曹栋栋昂着脑袋,一副你们都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

赵顼也有些迷糊,向刘肇问道:“这能算出来吗?”

刘肇一时间也有些转不过弯来。

倒是那蓝元震道:“陛下,这听着还挺合理的,大富人咱不说,就普通百姓而言,他每个月也就那么多钱,酒价贵的话,他就得省点喝。”

赵顼点点头,又问道:“但是查一千个人,就能够知道吗?”

蓝元震思索一会儿,“这咱家也不清楚。”

赵抃回过神来,也是立刻问道:“你就这么调查一千个人,就,就能够算出来?”

“是的。”

张斐点点头,“我们制定出一份抽查标准,主要是根据客户的年龄、正店、脚店的规格来划分,然后进行统计。”

赵抃问道:“你有何证据证明这一点。”

“有的。”

张斐道:“我还在河中府的时候,河中府就已经进行酒税改革,在那之后,河中府的酒户、产酒量都在与日俱增,耗费的粮食也在增多。

但是在熙河战事爆发后,由于前线需求粮食,河中府就用过这一招,通过调查客户的消费能力,来调整酒税,事实已经证明,效果非常不错。当年的酒税,立刻骤减将近三成,这还是在河中府民力增长的情况下。

我这里有河中府调整酒税前后两年的账目对比,他们当时的普查情况,以及他们预判酒税调整后,粮食存粮的情况。

同时还有我们在京城调查的情况,我们甚至还从中发现,原来河中府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已经和京城百姓不相上下。”

这最后一句话,直接让院外的百姓破防。

什么鬼?

连四京都谈不上的河中府,普通市民的消费能力,竟然比我们还要强?

开封府干啥吃的?

赵抃立刻让人将证据全部呈上。

薛向对于这种证明很感兴趣,忙向王安石问道:“王相公,这就是算学馆教得吗?”

王安石愣了下,问道:“你认为这应该是算学馆教得吗?”

薛向点点头,“当然,因为这才是理财,我在西北改革茶马法,也是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养马,耗费甚多,马匹还参差不齐,就不如直接买马划算。

如新政的均输法、免役法、青苗法,不也都是经过一番调查,才制定出来的吗?只不过我们做的好像没有他这么细致,也没有一个标准。”

王安石眨了眨眼,心道,是呀!理财该当如此,之前我怎就没有想到,让这小子去我算学馆也当个博士。

与我无关

其实对于北宋官员而言,这统计学并不陌生,就比如说青苗法,王安石也通过观察,得知地主大概放多少利息,百姓的财务又是一个什么情况,然后再去设计这青苗法。

再比如说范祥的盐法,也是通过统计,知道在盐价低于每斤35钱时购进,高于每斤40钱时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

只不过王安石他们的统计相当糙。

青苗法在京东东路执行的时候,也正在江南推行,但是江南就没有出现京东东路的问题,就是因为江南土地肥沃,一年可以种两季,故此大多数百姓是及时还钱的。

而王安石的青苗法调查,就是仅限于江南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北方和南方其实是不一样的。

司马光、苏辙都曾对此提出质疑,但是王安石没有搭理他。

而且王安石他们的统计,是仅限于自己的观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服众,你有你的观察,我有我的观察,中国这么大,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样。

最为关键的是,就是他们这种统计学,在朝中是不得人心的,因为有违当下的主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