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节(2 / 3)
“回陛下,臣今日奏对之时,观皇上之意,是已下定了决心,圣旨若下,自然不可不从,故而,臣并未推拒此事。”
“而且,如若那份奏疏内容属实,福建官场恐积弊丛生,确实需要得力大臣前往整饬。”
“朝廷既有所命,臣自当遵从,不过……”
话头微微一顿,朱鉴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似乎有些犹豫,接下来的话到底该不该说,不过,到了最后,朱鉴还是开口道。
“近来朝中,对陛下时常召见大臣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说陛下有意干预朝政,臣恐皇上此举,乃是故意要将臣调离京师,臣若离京,一旦朝中有奸臣有意蛊惑皇上,为难陛下与太子殿下,则无人可以谏奏劝阻,故而,臣心中有所疑虑也。”
这话倒不是朱鉴自傲,但是实话实说,如今的朝中,明确的站在太上皇这边的文臣,够得上份量的,也就只有他一个了。
剩下的要么官职不够,要么就是一些世家勋贵。
抛开立场不谈,朱鉴还是有报国之心的,福建官场糜烂至此,他也确实有心替朝廷前去整饬。
可是,就像他所说的,这很有可能是天子的调虎离山之计,先将太上皇的可信之人一一调出京师,接下来,就是真正针对太上皇的时候了。
别忘了,虽然如今朝中风平浪静,可毕竟,何文渊一事才过了没多久,朱鉴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到此事当中,但是,即便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也能够看出,何文渊一事并不简单。
所以说,在朱鉴看来,如今的朝局,真的要说复杂,只会比之前更复杂,只不过,是从明面上的冲突转向了暗中的酝酿罢了,但是,在官场日子久了都很清楚,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断积蓄但不爆发的冲突,因为,这种冲突一旦爆发,其剧烈程度,必然是无与伦比的。
不过,面对朱鉴的担忧,朱祁镇却显得十分淡定,道。
“卿家既有报国之心,又何必他虑?”
“朕在京中安稳,皇帝也不会贸然有什么动作,卿家自去便是,不过,此案牵涉人数恐怕不少,虽说国有国法,可整肃官场也要顾及地方稳定。”
“涉案之人,该查的查,该办的办,但若是有情节不重者,也不妨给一个改过的机会,朝廷既然派你过去,想必,也不会在细节上多纠的!”
此话一出,朱鉴心中先是一惊,旋即,他便也听出了话中的深意。
这话的重点,在后半段,而重点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
替朝廷整肃地方官场,的确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拉拢人心的好机会。
要知道,这件案子,牵涉的可是里通倭寇的大罪,如果秉公办理,大概率是人头落地,最低也是个流放。
可是,如果说朱鉴手抬一抬呢?
这件案子牵连如此之广,那么,遗漏几个人,自然也是正常的,对于有些人的量刑不那么准确,也是情有可原的。
更不要提,即便是目前来看,此案的背后,也和朝中的某些官员有所牵连,如果说掀开来,那么,便是一场朝堂震动,可是,若是按下来,未必就不是一个绝好的把柄。
就像太上皇最后一句话一样,这案子虽大,但是,重要的是肃清福建的官场,绝了这些官员勾结倭寇之念,所以,动静足够大就可以,但是具体的细节,却未必会有人去纠察,就算是有人再查,只要朱鉴办事小心,不留下证据,那么即便被发现了,也最多就是办事不力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
可这么做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南宫和天子的斗争虽然由明转暗,但是却愈演愈烈。
就拿这段时间的状况来看,朱鉴隐隐也有猜测,天子之所以对太上皇的种种举动放任不理,大概率就是想要让朝廷上形成一种,太上皇不甘心安居南宫,想要干预朝政的舆论,借此来进一步削弱太上皇的本就不多的权力。
而太上皇之所以顺势而为,原本朱鉴还有些不明白,但是,听到刚刚的那一番话,他也有了几分明悟。
说白了,或许是前段时间何文渊一事的后遗症,又或许是太上皇早有此念,但是事实就是,太上皇的确不再仅仅想要待在南宫当中,而是想要进一步在朝中培植力量。
如今勋贵当中,两大公府虽然没有太多实权,可毕竟威望仍在,有他们在,想要让勋贵在朝堂上为太上皇说话,并不困难,但是,勋贵在朝堂上,本就没有太大的存在感,而如今遍观朝中文臣,真正站在太上皇这边的,少之又少。
所以对于太上皇来说,这次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不过……
“陛下,里通倭寇乃是大罪,臣若不能秉公查办,恐有负社稷,恳请陛下明鉴!”
挣扎了片刻,朱鉴到底还是开口道。
他当然明白太上皇的意思,也明白现在的局势,但是,这么做对他来说,确是有悖他一直以来的原则。
入仕至今,朱大人当然不是什么天真的觉得官场没有任何黑暗面的毛头小子,但是,他或许为了利益做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