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6节(2 / 3)

加入书签

将此图完善核实,如岷王叔祖方才所说,如若这图上所绘皆是真实,那么,能与泰西诸国互通有无,对我大明来说,却是一桩大好事。”

和朱徽煣随口一说不一样的是,朱祁玉的这最后一句话,说的很是认真。

因为只有他最清楚,这张图如果能够完全证实,或者说能够完善的话,对于大明来说,将会是什么样的意义。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奉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原因何在?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商人交换只能带来利润,其本质,其实就是低价购入,高价卖出,买家出钱,卖家出物,商人居中赚取差价,这个过程,本身是不会产生新的财富的,只会让商人攫取利润。

但是,在大明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当中,个体的利润毫无意义。

大明需要的是财富,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粮食,需要的是能够遮体保暖的布帛,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铁器,瓷器,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耕牛……

而这些,恰恰是商业不能带来的,太祖皇帝立国,对商人极尽打压之势,原因便在于此。

要知道,像是那种半农半商的小户,忙时种田,闲时进城卖些瓜果蔬菜,自家养的鸡鸭,织的布匹等等,这些朝廷不仅不禁止,而且还十分鼓励。

但是,如果是专门以倒卖倒买牟利的商贾,自己没有任何的产出,却攫取了老百姓的财富。

专门经商的人越多,种地织布的人就越少,相应的,粮食,布匹这些东西的总量就会减少,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进而就会影响到朝廷的岁入,自然是要被打压的。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不独大明一家。

然而,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整个国家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的。

既然是封闭的,那么财富都在国内流转,商贾不事生产,却攫取了大多数的利润,被打压也是正常。

可是,如果说,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呢?

既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那么,商人低买高卖的这种举动,其实本质上就是从他国取利,用于大明。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贾是否可以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生产者’呢?

这一点,朱祁玉一直都只有一个模湖的概念。

最初他萌生这个想法,是起于隆庆开关,在那之前,他也一直觉得,和泰西诸国的交往并无必要,尤其是后来,随着大明国力渐衰,东南倭寇肆虐,再难组织起类似郑和下西洋这般庞大的船队之后,他更觉得,海禁才是上策。

所以,隆庆开关时,他实际上是不赞成的,当然,那个时候的他,不赞成也没有办法。

南宫之变后,继承皇位的已非他这一脉,所以,他就连托梦都做不到,就算是做到了,只怕也不会被相信。

但是,让他意外的是,隆庆开关之后,大明的税收状况,却反而隐隐有好转的迹象。

别的不说,万历皇帝收了那么多年的矿税,虽然各地怨声载道,可能收那么多年,本来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些钱是从何而来的?

当然是隆庆开关后,从泰西诸国流入大明的,正因于此,朱祁玉才慢慢改变了对海禁的看法,同时,开始重新思索,商贾对于大明来说,是否可用。

抱着这个想法,才有了当初瓦剌一战时,王文拿互市去跟脱脱不花谈条件的举动。

那个时候,朱祁玉就已经做好了打算,大战结束之后,无论是大胜还是惨胜,都要同草原开始互市。

诚然,互市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却是朱祁玉验证自己想法的一次尝试。

而最后,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果然是对的……

互市未来

虽然说,在打开互市的过程当中,付出了很多艰辛。铫

但是,在皇店和户部的联合主持下,通过这两年互市流入大明的财富,实实在在的让大明的国力恢复的很快。

不说别的,至少国库充裕了很多,再也不用搞什么胡椒苏木折俸了,朝廷在很多大事不停不简的情况下,也没有向地方加税,甚至于,在匠户改制之后,许多的匠户因此获得了更多的钱粮。

当然,草原上很少出产粮食,但是,度过了平稳期之后,朱祁钰已经开始鼓励皇庄接受各部使用牛羊来进行交易了,这些牛羊虽然不能用于耕种,可被运到内地之后,却也会比低于市价的方式再卖出去,这样以来,皇庄的利润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却让京畿附近的牛羊价格变得异常稳定。

最近一段时间,朱祁钰甚至在考虑,要不要开辟一些草场,专门用来饲养这些牛羊。

除了和鞑靼的普通互市之外,还有便是和瓦剌的茶马互市,虽然说,瓦剌偶尔偷奸耍滑,会用一些劣马以次充好,但是,毕竟无碍大局,有了这些马匹,像是大同,宣府这些边镇,骑兵的规模便也可进一步开始扩大。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最重要的是,并不需要加征苛捐杂税,也不需要加派徭役,朝廷有了银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