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节(2 / 3)
通篇看下来,金濂心中的不少疑惑,顿时有了方向,与此同时,他也不由苦笑一声。
果不其然,他在偏殿的感觉一点都没错。
刚刚在廷议之上,天子根本就是在诈任礼!
这份密疏当中,的确写出了任礼谋刺于谦原因的一个可能,但是,就如天子所说,时间太短,即便是锦衣卫,能够查到的东西也有限。
仅凭密疏中呈现的内容来看,只能说是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和相对合理的解释,但是,具体的证据和一应的细节,都还没有掌握。
所以说,如果不是任礼自己的心防被攻破,诸勋贵也各怀鬼胎,这件事情,只怕真的没那么容易被解决。
不过,无论如何,廷议已经过去了,任礼也被扔进了诏狱里头。
不管是使诈还是怎么着,天子该做的已经做了。
但是,如此一来,刑部的压力就大了!
事实上,锦衣卫的这封密疏当中,只说了一件事情,而且,如所有人意料的一样,正是和任礼镇守甘肃期间的侵占军屯有关的事。
当然,就像金濂等人所疑惑的,仅仅是侵占军屯,根本就不可能解释任礼为何会如此冒险,谋刺朝廷重臣。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在侵占军屯的背后,还藏着一件更为严重的大事!
这件事情,还要从正统八年说起。
那个时候,任礼还在甘肃镇守,当年的六月,他给朝廷上了一本奏疏,建议削减将领开垦荒地,向朝廷缴纳的赋税,以鼓励边防。
按照之前的规定,边将带领家仆开垦荒地的,每顷要向朝廷输粮十二石,这个数字远远高于普通的民田,几乎和军田的纳粮额度相近。
奏疏递到中枢之后,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其实是引起过争议的。
赞同者认为,此举可以加强边防,让边将在戍守之时更加用心,毕竟,有恒产者方有恒心,边将置产业在边镇,在抵御虏贼之时,才更会尽职尽责。
反对者则认为,此举会使得私垦田在边镇愈演愈烈,有了这道政令,边将必然会更加肆无忌惮,役使军士开垦私田,中饱私囊,如此一来,军屯废弛,边军战力下降,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这件事情在朝堂上争论了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顺利的通过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当时的天子,也即是现在的太上皇刚刚亲政不久,对曾经大破阿岱汗的任礼十分看重。
与此同时,虽然亲政不久,但是,从那个时候起,太上皇便已经有意要对瓦剌动手。
虽然长远来看,任礼的这个建议,会加重军屯废弛。
但是,短时间之内,的确对边防有好处,能够为之后对瓦剌动兵做准备。
因此,自那之后,边将开垦荒地,只需向朝廷纳粮八石,便可名正言顺的在户部登记造册,划为私田。
应当说,这个建议通过了之后,任礼在军中的威望迅速拔升,甘肃的边防也的确有了暂时性的明显的好转。
对于这一点,其实朝中的很多人都颇有微词,觉得任礼是在笼络人心,所以才上了这本奏疏。
当然,不管朝中议论如何,这件事情毕竟走的是正常的流程,并没有任何违规之处。
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被提起来,是因为锦衣卫注意到了隐藏在这封奏疏背后的内情。
要知道,任礼并非是第一年到甘肃镇守,早在正统元年的时候,他就受命佩平羌将军印,以副总兵之职出镇甘肃,其后两年间,和虏贼大大小小交战数次,直到正统三年远征阿岱汗大胜之后,回京受封宁远伯。
但是,在京中呆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便又回了甘肃,升任总兵官。
到正统八年,任礼递上这份奏疏为止,他在甘肃至少已经镇守了将近七年的时间。
于是,一个问题便出现了,是什么样的契机,导致了任礼在镇守甘肃七年之久以后,向朝廷上了这样的一份奏疏呢?
这件事情,在当时没有人深究,但是,当传来任礼谋刺于谦的消息之后,朱祁钰便顺理成章的想到了军屯上头。
于是,他便命人翻出当年的奏疏,让锦衣卫赶赴甘肃详查。
结果,果然查到了一点东西。
当初太宗皇帝北征,以金戈铁马慑服了整个北漠,兵锋所指,无不低头,其中便包括当时的诸多蒙古部落。
永乐后期,太宗皇帝在嘉峪关外,挑选了七个臣服于大明的蒙古部落,设置了关西七卫。
关西七卫地处瓦剌和西域之间,背靠甘肃,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阻隔瓦剌和西域之间的联系,将瓦剌孤立起来,迫使其臣服于大明。
因此,关西七卫和瓦剌之间,可谓是宿敌。
但是,在也先成为太师之后,瓦剌越发强盛,关西七卫在和瓦剌的对抗当中日渐落入下风。
于是,在正统八年的年初,又一次大战失利之后,关西七卫中的赤斤蒙古卫都督且旺失加决定将一部分族人迁徙到肃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