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1章(1 / 2)

加入书签

倘若此事真这般定下,新一届内阁就由首辅徐光启带领,次辅温体仁,群辅毕自严、周延儒、黄立极、刘鸿训、王洽,从过去的九名内阁大臣变成了七名,这种调整是很大的,这种影响是很大的。

让徐光启顶替韩爌,出任新一届内阁首辅大臣,这是崇祯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最终定下的。

像孙承宗、卢象升、陈奇瑜、孙传庭、袁可立这批封疆大吏,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要将他们中的人擢升进内阁,可是他们离开了本职,那初步打开局面的北方诸省,又该由谁进行顶替呢?

就算是有人能够顶替他们,那能确保改变的局势维系下来,并朝着崇祯皇帝的预期而演变吗?

答案显然已经,不可能!

孙承宗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卢象升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孙传庭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袁可立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陈奇瑜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崇祯皇帝费尽心思打开的局面,岂能就这般再遭受任何破坏,所以现阶段的内阁,他们上述的任何一人,都还不能从地方擢升上来。

“今后的内阁,不管是首辅,亦或是次辅或群辅,都明确5年一任。”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徐光启说道:“除非犯下重大过错,导致国朝出现不可逆的损失,否则不再接受上疏请辞,不再轻易罢黜内阁大臣。

卿家,处在这等特殊的时期下,你要是选择坚守公心,想为朕分忧,为社稷虑,那就要做好被人指摘的骂名。

这件事情朕不强求卿家,如果卿家觉得压力过大……”

“臣……徐光启,领旨谢恩!”

徐光启的眼神,前所未有的坚定,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臣愿为陛下分忧,为社稷虑,今后陛下若有任何不对之处,臣会秉承一颗公心,向陛下进行规谏!”

触底吏治(1)

崇祯皇帝不怕规谏,不怕自己做的事情被人指摘,受人质疑,人非圣贤,谁又能确保自己做的事情,就一定适合当下的环境?

至少崇祯皇帝不能做绝对的保证。

这世间哪有那般多绝对。

尽管他是大明天子,可那又能怎样呢?

坐上这尊皇帝宝座,看似高高在上,生杀大权于一身,可时间越久,崇祯皇帝的内心越是孤寂。

放眼望去,坏掉风气的大明,到处都是窟窿,到处都是隐患,这让崇祯皇帝愈发厌恶一类人。

明明是为了利益,却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以祖制不可违,社稷必乱等口吻,阻挠着大明向好的方向改变!

活着,挺累。

崇祯皇帝以中旨之名,以朝局不稳为由,没有举办廷推,就明确新内阁首辅人选,罢黜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擢黄立极、刘鸿训入阁,此事在朝引起轩然大波。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制度是没错的。

错的是人心。

受累年不绝的党争影响,让廷议也好,廷推也罢,渐渐都变了味道,成了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标志。

在这等关键的时期,崇祯皇帝怎会允许朝中的斗争,朝着过去那种氛围倾斜,他要强势扼制这一切!

奉诏出任内阁首辅的徐光启,奉诏入阁的黄立极、刘鸿训,不可避免的要承受着‘天子幸臣’的骂名。

这就是残酷的政治。

属于大明特色的政治。

得不到,就破坏。

乾清宫。

“朕知道,就内阁调整一事,在朝野间引起很多争议,引起很多舆情。”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着传召进宫的内阁诸大臣,都察院诸大臣,神情淡漠道:“朕也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对朕的决断是不理解的,但是就算再怎样不理解,也把它给朕藏在心里,内阁不能乱,就像朝堂不能乱,是一个道理。”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韩继思等一众大臣,听闻天子所讲之言,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徐卿,内阁,今后朕就交由你来负责了。”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垂手而立的徐光启,神情有所缓和,“过去内阁遗漏的事情,懈怠的事情,卿家要尽快出面解决,朕不想看到朝堂继续这般乱下去,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想挑衅朕的底线,觉得把持着一些大义,就能为所欲为了,这不好,大明的天还没黑到这种程度!”

“臣遵旨。”

徐光启当即作揖道。

殿内所聚群臣无不清楚,天子所说的这些,究竟是代表着何意,今后在朝堂之上,谁敢在以上疏请辞胁迫皇权,就不会再像先前那般轻拿轻放,而是采取不一样的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