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1章(1 / 2)

加入书签

全元起闻言疑惑道:

“医道?”

“没错!便是医道!”

高澄肯定道:

“医者承黄公之术,怀济世救民之仁心,存谨慎负责之品质,倡毕生钻研之精神,即为医道。

“全翁曾历仕宦,得居侍郎之位,却视富贵如闲云,弃职著书,穷尽心血,得《注黄帝素问》八卷,以留后人,当为医道之大成者。

“孤有意在洛阳开办医学,还请全翁侨居于此,任院长,以医者仁心、品质、精神,教化生员,救世人之疾苦。”

说罢,高澄拿出一份诏书,诚恳道:

“孤听闻全翁北上,即向天子请命,以著书之功,为全翁封赐县伯,食邑五百户,若全翁愿居此任,只三年时间,孤愿再以教化之功,为全翁请侯爵之封,若有一日桃李满天下,孤愿再以济世之功,为全翁请公爵之封,还请全翁以天下百姓为念,莫要推辞。”

全元起虽然当过一段时间的侍郎,但确实是没有爵位的,如今高澄将所谓伯爵、侯爵、公爵一个个大饼朝他扔来,再怎么视富贵如闲云,也招架不住。

与官位不同,爵位是可以传系子孙,又有谁能忍住这般诱惑,况且小高王说话又好听,什么著书之功、教化之功、济世之功,哪怕是将来赏赐爵位也是师出有名。

至于齐王有没有能力兑现,这一点无需任何怀疑。

况且家人全被送来了洛阳,全元起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应下道:

“大王盛情如此,老朽不敢推辞。”

高澄闻言,欣喜过望,却又命人抱来一个满了周岁的婴孩,说道:

“此小儿姓孙,名思邈,出生后害了风冷,体虚多病,还请全翁施术救治。”

全元起以为是高澄要考校他的医术,便一口答应下来,于他而言,并非难事。

然而他却不知道,襁褓中,受风冷折磨的小婴孩便是高澄为自己后半生找的依靠。

相较于全元起,药王孙思邈在后世可要大了许多。

后世有记载说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然而根据其自述‘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便能知晓,他必然是殷实家庭出身,只不过后续为治病,导致家境破败。

由于孙思邈的生年存疑,高澄原本只是尝试性的在暗地里寻找,看看京兆华原(陕西铜川)去年有无名叫孙思邈的婴孩诞生,也没抱多大希望,结果居然还真给他找着了。

又得知这婴孩出生时受了风冷,便更加确信他就是传说中的药王。

至于齐王为何会提前知道华原有一个叫孙思邈的婴孩诞生,谁又敢问,最终也只会为高澄添加一丝神秘色彩。

联想到孙思邈142岁的高寿,小高王立马将其一家迁来洛阳,打定主意等他年岁稍长,便让孙思邈向全元起学医,成年后,就放他周游各地走访。

等理论与实际有了结合,再由孙思邈为自己调理膳食。

人孙思邈活了142岁,他小高王活个120多岁不过分吧,就算贪色,再扣20,总能当个百岁老人吧。

当然了,真要有这事发生,高澄也别想着传儿子了,估计孙子们都不一定熬得过他。

也不知道尔朱英娥等人知道了高澄的打算,还会不会继续为了儿子争下去。

贪生畏死的小高王前半生有全元起为他诊治疑难杂症,后半生有孙思邈为他调理膳食养生,还求什么仙,问什么药,简直赢麻了。

全元起为孙思邈诊断后,很快开出了药方,告知调理一段时日后,便能痊愈。

高澄便让人照方抓药,将孙思邈送回家中。

不等孙思邈的病情好转,全元起因著书之功,得封县伯的诏书便已经昭告天下,而洛阳城里也开设了一所医校,由全元起亲自择徒、授徒。

有高澄画的大饼,授徒三年,即以教化之功授侯爵,桃李满天下便以济世之功授公爵,全元起可谓是广收门徒,甚至称得上是来者不拒,只要你肯学,我就教。

用一肚子医学知识,换一个公爵爵位,是个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况且所得不止爵位,更有美名流传后世。

若是敝帚自珍之人,早年间也不会弃了官职去写那本《注黄帝素问》。

全元起来到洛阳,除了高澄以外,最高兴就要属崔季舒了,他可不是只会了打拳以外。

崔季舒当然是学过医的,早年间高澄问他,经史之外,是否有别的喜好,崔季舒便说起过他平日里喜好钻研医术。(33章)

只不过小高王有了病痛,也没想过找他来医治,术业有专攻嘛,相较于医术,高澄更信任崔季舒的拳术。

自打全元起来了洛阳,崔季舒有闲暇时,总要前往全府虚心求教。

不止是崔季舒,就连学医多年的元善见也有心召见全元起,奈何知晓高澄必然不允,便也只能作罢。

高澄当然不会让全元起跟元善见扯上关系,《三国演义》里,曹操与吉平的故事,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