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6章(1 / 2)

加入书签

而横穿荒漠而来的阿至罗三万骑,又不可能常驻灵州,他们只是附庸,不是高欢嫡系部队,为高欢千里奔袭他们可以接受,但离开部落常驻灵州,那就是强人所难了。

而基于高欢的立场,他也不可能将阿至罗人西迁,给予宇文泰拉拢的机会。

对于女婿的心思,其实曹泥早有猜测,思量一番后,他说道:

“贤婿有何谋算,但说无妨。”

刘丰也不藏着掩着,直抒胸臆道:

“丰以为高王坐镇关东富庶之地,人口、钱粮数倍于关西,又手握并州胡兵二十万,能定天下者,唯有高王。

“可朱浑元东归之前,高王许诺并州刺史,待其抵达晋阳,不止封其为并州刺史,更是赐予家宅、奴婢,又为其兄弟、部众封赏官爵。

“高王爱才如此,翁丈何惜灵州弹丸之地?何不东归,以助高王成就大业。”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高欢毁诺,不愿将并州刺史一职授予可朱浑元,这才给了后面这些恩赏以做弥补,经高澄劝谏,这才授予并州刺史一职。

可在刘丰嘴里却是高欢赐予了可朱浑元并州刺史还嫌不够,又增添了另外的封赏慰劳。

把时间先后顺序一改变,整件事情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曹泥沉吟许久,他倒不是认为高欢爱才,刘丰说得好听,但他又不是傻子,可朱浑元的历官之路早就传扬开来,大家都知道高欢无信,其子高澄重诺。

但考虑到自己与宇文泰确实有一点不对付,关西并非久留之地,再待下去,脑袋可能要被传入长安,还不如趁此机会,在三万阿至罗人的护卫下,带领部众东归。

一番思量后,曹泥下定决心道:

“贤婿所言甚是,吾意遣使先行,东去晋阳,向高王请求内附,我也不能苦等高王回复,必须立即收拾,与阿至罗人同归。”

“翁丈英明。”

刘丰恭维道。

宇文泰得知曹泥、刘丰在灵州选拔五千户人叛逃,有心追击,但因其与阿至罗三万骑同行,只能眼睁睁看他们逃走。

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收获了一个破败的灵州。

随着关陇三小强或死或逃,宇文泰也在名义上完成了对关陇地区的统一。

至于为何说是名义上,自然是关西地区还有不少人表面尊奉,但实则心怀异望。

比如可朱浑元东归后,受任秦州刺史,携部据守覆靺城的万俟普。

万俟普出自太平郡(山西宁武),匈奴人,参与匈奴酋帅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发动的六镇起义起家,而后归降朝廷。

高欢在信都建义时,万俟普就曾经命儿子万俟洛往信都向高欢表示投效之心。

身处关陇的万俟普历任贺拔岳、宇文泰两位关西之主,一直尊奉长安的领导,但其实私底下却准备离开宇文泰这艘小破船,跳上高欢的巨轮。

而可朱浑元所受到的待遇也给了万俟普极大的刺激,但随着曹泥、刘丰先行一步,灵州被宇文泰收复,万俟普也被断绝了东归的道路。

历史上,关西能在这样的劣势下抵住关东压力,称高欢一声小高澄,还是恭维了他。

曹泥、刘丰一路辛苦跋涉,终于抵达晋阳,早已通过使臣知晓曹泥东归消息的高欢亲自出城迎接。

曹泥一行在晋阳受到热烈欢迎,随高欢一同出城的除了诸多晋阳勋贵之外,还有并州刺史可朱浑元。

高欢依旧授予曹泥灵州刺史,让其在名义上遥领灵州,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虚职。

曹泥倒也满意,因为高欢在其他方面给予了丰厚补偿,比如宅院、婢女、财物等等。

至于劝谏曹泥东归的女婿刘丰,则得到了高欢的重用,封为平西将军、南汾州刺史。

刘丰在去往南汾州上任之前,与好友可朱浑元相见,酒宴间,询问可朱浑元对关东人物看法。

新近投效高澄的可朱浑元,整颗心都是小高王的模样,自然对他大加赞赏。

这让素未蒙面,却早有耳闻的刘丰对高澄心生向往之情。

而此时的长安,也发生了一件小事情,真的只是小事情,宇文泰为独孤如愿改名独孤信。

当然,高澄暂时还不知道关西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在宇文泰攻打灵州曹泥的时候,他才刚刚抵达邺城。

邺城有贤

自太昌元年(532年)九月初九,高澄离开邺城,南下青齐之地。

时隔两年,洛阳的太阳终于回到他忠诚的邺城。

太昌三年(534年),七月十一,天气晴朗,邺城百姓沐浴在光辉之中。

邺城北城外的官道上,初秋的阳光照射在张德兴身上,望着一片金黄色的田亩,他的眼中满是喜意。

张德兴是沧州浮阳人,太昌元年由高澄主持河北科考所录,原本成绩排在农事科第二,但第一名是相州人,高澄于是将两人调换名次,升张德兴为农事科第一,任为相州均田使,而第二名则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