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09章(1 / 2)

加入书签

司马防和贾逵被牵连着遭受无妄之灾。

不过没办法,谁叫他们生出这样的后代?

百姓听了这么多年的评书,对司马家和贾充恨之入骨,每年三月十五惊蛰日,也就是《邪佞录》问世的那一天,会成群结队的唾骂司马家、贾充的跪像。

而这一天,也逐渐变成了大秦的习俗,被百姓称作“去邪节”。

这一招才是真正击在士族的软肋上。

士族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势力,除了土地人口,还有数代经营的名声。

一个大士族的形成,首先是出了大人物。

荀氏是荀子后人,其后除了荀氏三杰,接着荀氏八龙。

太原王氏出了王允、王凌、王昶,东海王氏出了王朗、王肃,琅琊王氏出了王祥,历史上又出王导、王敦……

诸葛氏、羊氏、杜氏、韦氏全都是如此。

士族与名声捆绑在一起。

有了《邪佞录》,朝廷就相当于捏着士族的命根子,是制约士族非常有效的手段。

名声臭了,也就意味着在大秦混不下去了。

有镇抚司的锦衣卫在,士族在杨峥面前根本没有秘密。

即便士族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也经不起锦衣卫的秘密探查,除非他们能不圈禁人口,隐瞒土地,老老实实的交税。

他们若能这么自觉,也就不是士族豪强了,对大秦也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邪佞录》一出来,效果比文武二庙还要震撼。

文武庙是上限,《邪佞录》则是下限。

进不了文武二庙没关系,没什么损失,毕竟能进去的都不是寻常人。

但若是进了《邪佞录》,子孙后代跟着遭殃……

而且杨峥还把《邪佞录》作成告示,让宣义掾每天大街小巷的念,有刊印数千本,送往全国各郡各县。

士族豪强混了这么多年,又奸又狡,一眼就看出《邪佞录》针对的是谁。

最先扛不住的是颍川士族,许昌名义上还是东吴土地,一直嚷嚷着要投降,杨峥没接受。

《邪佞录》一出来,全都怂了。

尤其是荀家,百多年的名声,若是进去一人,上对不起祖宗,下连累子孙……

据说已经快七十的荀顗吓得卧床不起,郑冲非常识相的病逝了……

这两人当年没少给司马家出主意。

颍川各地不敢再提任何条件,直接扯下吴国旗子,换上秦国大旗。

大小士族豪强十一家,乖乖的拖家带口,迁入关中。

中原士族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啃下了。

河北士族、山东士族更是服服帖帖,前所未有的恭顺,族中青年才俊全都送入大兴,家中奴仆、田地也乖乖的登记造册。

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士族对名声看得重,中小豪强则无所谓,继续我行我素。

没有大士族带头,中小豪强还不是砧板上的鱼肉?

杨峥也不着急,有太多的手段对付他们了,他们也没资格上《邪佞录》光宗耀祖。

秦法、酷吏、镇抚司,总有一款适合他们。

文武二庙和《邪佞录》出来后,大秦朝堂上的风气明显变得积极向上。

有追求的人兢兢业业,没追求的也不敢太堕落。

“可喜可贺,颍川乃中原腹心之地,兵不血刃而入大秦!”卫瓘喜道。

颍川士族迁入关中,代表魏晋时期最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向大秦屈服了。

这是一次阶段性的胜利。

“对了,江东形势如何?”钟会陆抗知道轻重,没打起来,让人挺扫兴的。

也不知道孙皓进展的怎么样了。

“建业传回的消息,孙皓已经跟孙家人搭上了,聚集不少江东豪强,不过吴国大司马陆凯按兵不动,建业还算风平浪静。”赵阿七道。

“陆凯……”杨峥微微一叹,“江东还是有人,外有陆抗,内有陆凯,支撑吴国不倒。”

陆凯作为士族魁首,恰好能平衡江东各大势力,只要他不动,江东乱不起来。

不过孙皓也不是泛泛之辈,作死的水平一流,绝不甘心当钟会的傀儡。

剩下的就看他能不能掀起风浪了。

杨峥异常期待。

然而当天下午江东就传回一道极具冲击力的消息:陆凯遇刺身亡……

备战

陆凯遇刺,江东平衡的基础就没有了。

按照吴国的尿性,新一轮的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这对大秦来说是好事,江东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孙皓、钟会、陆抗三股势力互相倾轧,会斗的死去活来。

“谁干的?”杨峥端起茶抿了一口,感觉全身顺畅啊。

赵阿七吞吞吐吐道:“呃……江东一直认为是我们干的,钟会、孙皓都大张旗鼓的宣扬是陛下派出的刺客……”

“噗”的一声,杨峥快咽下去的茶一口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