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7章(1 / 2)

加入书签

黄昏有点难受。

可怜天下父母心,朱高燧再罪有应得,可徐皇后作为母亲的悲伤,黄昏是真不愿意看见,那便索性当个鸵鸟,看不见那就不存在了。

朱棣咳嗽一声,没理黄昏。

黄昏耸耸肩。

颇为无奈,知道朱棣留下自己,有可能也要听自己的意见。

朱棣轻声道:“朕是这么想的——嗯,其实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赵王率领三千人从奴儿干移防兀良哈,是因为朕接到密报,兀良哈区域有大量残兵汇聚,且已经出现过一次残兵进城掌控了布政司,而长平千户所兵力不足,为保护整个长平布政司的官民,朕密旨赵王,令他率领兵力从奴儿干移防兀良哈,不过因为大雪封路,所以赵王最终只帅了三千人过去。”

黄昏秒懂,立即道:“微臣可以作证,兀良哈残兵被李友边、梁道、赵彦杰、王魁四人说服,他们勾结在一起,想要篡夺长平布政司的大权,长平千户所千户朱阳也是人证!”

朱棣欣慰的看了黄昏一眼。

算你小子识相。

朱高煦接口道:“既然如此,罪魁祸首就是李友边、梁道、赵彦杰和王魁四人,请陛下降旨追责,以雪赵王之恨。”

朱棣道:“这是自然,虽然这几个逆臣已死,但此等罪列行径,当昭告天下!”

似乎就要这么盖棺落定。

黄昏心里一想不对啊,这事还有隐患没有解决,要不然以后赵王还是会被抹黑——尽管这是事实,赵王去长平做的本来就很差。

本想提醒朱棣,转念一想,何苦来哉,赵王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朱棣想不起来不帮他擦屁股最好,自己干嘛要多此一举。

但黄昏显然小看了朱棣。

朱棣咳嗽一声,“还有个问题,赵王到了长平后,征召粮草一事,多有不妥当之处,这才导致兀良哈那边人心离叛,这事不解决,长平布政司那边接下来的工作困难重重,我大明也会在兀良哈那边丢失掉一些民心。”

赵王怎么死的?

从调查的结论来看,就是强征粮草导致会导致整个长平极其周边区域的牧民饿死大半,才有兀良哈残兵围攻赵王。

这事的直接影响已经过去。

赵王付出了代价。

但大明朝堂若是不对此事表达态度,那么兀良哈人就会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且如此认为:感情你们大明并没有将我们兀良哈人当做子民。

那我们还臣服什么?

这会导致后期出现叛乱,对长平布政司的政事举措造成莫大的困扰,从而影响整个漠北区域的安稳,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朱高燧也会留下个鱼肉平民的恶名。

黄昏欲言又止。

决定还是少说话,朱棣让自己留下,不外乎就是证明一下朱高燧移防是有正常理由的,至于后续的这些事情解决,自己少说为妙。

每一句话,都可能代表着一颗甚至数十颗头颅。

钢铁直男朱棣,杀起来人不眨眼。

你也别问他眼睛干不干。

朱高煦若有所思,忽然笑道:“陛下,臣得到的线报,赵王在长平那边征召百姓的粮草,似乎是有人背着他行事,为此赵王还将此人遣回了关内,等待后续发落啊。”

朱棣假装不知道,“此人是谁,竟然做出此等谬误之事,害朕痛失一子不说,更是让兀良哈千万百姓和我大明离心离德,简直罪该万死!”

有些话,君王不能说出来。

得让臣子说。

这也是朱棣今天宣召朱高煦来的原因:他是最适合说出这个事情的人选,没有之一。

因为谁都知道他为了杀黄昏给朱高燧报仇顶撞了天子。

那么杀不了黄昏,自然要彻查朱高燧之死的前因后果。

很合理。

朱高煦缓缓说道:“赵王府长史,顾晟!”

顾晟在赵王府有身份有地位,又一直是赵王的心腹,说话也有分量,这种情况下你不背锅谁来背锅,非你莫属了。

黄昏一听,暗呼一声干得漂亮!

顾晟,赵王府长史,在历史正史之中,朱高燧叛乱谋害朱棣未遂之后,被推出来当了背锅侠,这一次又是如此。

这就是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悲哀之处。

大明帝国,它来了!

不出意料,赵王下葬之前,王府长史顾晟被问罪,成了背锅侠。

赵王下葬之后,黄昏在顺天呆了几日,安排所有事情,在即将出发去长平时,听说朱棣又在策划出海一事——尝到了甜头,很难不继续皇家走私。

因为郑和要负责海军事宜,所以这一次出海主要是由王景弘负责。

反正都是心腹太监,没差别。

黄昏又找到朱棣建言,说这一次出海不仅要绘制海路图,还可以分一些舰队向着不同的方向出发,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得抢先一步发现美洲大陆。

现在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