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81章(1 / 2)

加入书签

朱棣若有所思,“确定黄昏笼聚了兀良哈残兵?也确定朱阳的千户所和黄昏勾结到了一起?”

这要是真的……

黄昏就该死!

大明地方军政分离,你一个布政司使,勾结地方卫所就是个死罪,如今竟然还敢笼聚兀良哈残兵,说你不造反也得有人信。

顾晟闻言大喜,急忙道:“千真万确!”

朱棣唔了一声。

现在问题来了,老三既然发现了黄昏的大不逆行径,自己要如何治罪黄昏,按说,直接杀了一了百了,可问题在于黄昏这件事还才起步就被自己给破了。

他没有做大做强的机会。

换言之,黄昏依然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而根据这个情况来看,黄昏在漠北并没有什么底牌,否则在这个生死关头,老三的三千人就要面对黄昏的底牌,根本送不回这封密信。

如此一来,杀了黄昏就有些可惜。

毕竟……当下大明的盛世,自己虽是主导,但黄昏绝对是最功不可没的那个人。

还有个问题,朱棣不敢忽略。

这封密信的处置。

先不提这封密信的真假。

在老三眼里,这封密信一定是出自老大的手笔,其实朱棣心中有些无奈,按说,老大和老三之间其实根本不需要书信交流,而老大也不是一个喜欢写了字画装裱后挂在家里的人,加上老大平日的章折都被自己这边由专门的部门列策归档,按理说,老三是不知道老大的笔迹才对。

就算偶尔见过,也不可能如此精准的分辨出来。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老三平日里在收集老大的字迹,就是为了将来派上用场。

兄弟不齐心,当爹的岂能不忧心。

那么,这封密信到底是不是真的?

朱棣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字迹,确实很像老大的字迹,所以这封密信既可能是老三找高手摩仿的,也有可能真的是老大通过黄昏写给桑脱的。

想到这朱棣不动声色,问顾晟,“你回来的时候可曾遇见郑大监?”

顾晟点头,“遇见了。”

朱棣微微颔首,如此推断行程的话,郑和应该能赶上长平那边,不管是朱高燧阴沟里翻船,还是黄昏无力回天,郑和都能救下他们。

这件事朱棣没有交代郑和。

但他相信郑和能懂他圣意。

挥挥手,“你先下去罢,暂时不要离开顺天回奴儿干那边,等赵王殿下回来后,你再和他一起回去,另外,朕给赵王选了座府邸,你作为王府长史,这些日子去把赵王府内外事宜打点好了,赵王回来也能立即入住。”

不得不承认,朱棣是真的宠溺他的小儿子。

太子的东宫都没这么快修好。

先给赵王府安排妥当。

顾晟闻言大喜,觉得自己押宝朱高燧是真的选对了,这一次事件之后,太子的东宫位置必然不稳,朱高燧就有机会成为太子,而自己也有机会成为从龙之臣。

蒸汽时代的展望

漠北长平的局势波诡云谲,最终落幕。

黄昏和郑和两人押送着朱高燧的尸身去往顺天,越是南下,路途越是好走,距离庆州不远时,已经是水泥官道——官道的修建一刻也没停过。

在最初几天的忧心之后,郑和终于不再忧愁这事,他相信黄昏能解决。

要不然这货敢回顺天去?

于是郑和多了个心思。

不管黄昏能不能够解决这个大麻烦,自己最多就是个驰援不及的罪名,短暂贬职后等陛下缓过劲来,依然有可能被重用。

所以郑和开始继续思考他的海军。

最重要的一点:钢铁战舰。

郑和和黄昏并骑而行,战马铁蹄踏在水泥官道上的哒哒声,敲在人心上,让整个队伍的沉默显得越发悲凉。

郑和咳嗽一声,“其实我北上来长平找你,恰好遇见这事,并不是陛下吩咐的。”

黄昏讶然,“不是陛下吩咐的?”

旋即恍然。

朱棣估计也是因势利导,就算郑和不北上,他也会派其他人来长平阻止最后的决战,要么救朱高燧要么救自己。

郑和颔首,“我出海归来,和陛下一番详谈,陛下言下之意,要听从你的建策,把那个只挂牌还没正式打造的海军推动起来,其中就涉及到你给陛下提过的钢铁战舰,我对此事颇有兴趣,按捺不住殷切之心,所以才会在入冬前从应天北上来顺天。”

黄昏沉默了一阵,他知道郑和什么意思。

就是想从自己口中套出钢铁战舰的所有构思和原理,倒也不算事,就算自己没熬过这一关,如果大明真的打造出了超越时代的钢铁舰队,是中国之幸。

于是道:“虽着我大明重用神机营,之后的各种战事所向披靡,不出意外的话,在这之后,世界各国都会效仿,全力发展火器,火器的发展会逐渐淘汰刀枪剑戟,甚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