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4章(1 / 2)

加入书签

王振立即颔首,“不知道陛下可有提督内臣的人选?”

朱棣笑道:“两个人,一个人选是你,毕竟在查证纪纲的阴谋,洞察他谋反的动向上,你功不可没,有功当赏,另外一个人选,朕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司礼监大监黄俨,一个是司礼监少监侯显,不过黄俨要经常去朝鲜那边,而侯显则要去出使番邦。”

不得不说,朱棣对宦官的重用真的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给明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也就是他朱棣,要是换其他君王这么重用宦官,哪需要等到明后期,明朝在前中期就得被宦官给搅弄得乌烟瘴气。

王振道:“黄大监虽然主掌司礼监,但他出使朝鲜的时间不多,可以兼任东缉事厂提督内臣,若他出使朝鲜时,奴婢也可以暂代其职,侯少监因为出使番邦较多,且以他的功绩,出任东缉事厂的提督内臣,有些大材小用。”

黄俨就不说了,几乎是专职出使朝鲜。

但是这个侯显却是个王振都不得不佩服的人,可以说,侯显对于大明的功绩,不输郑和和亦失哈多少,也是位传奇人物。

侯显生于元末,出身西番十八族,当年年沐英、蓝玉征讨洮州时作为俘虏被阉割成为宦官。

朱棣登基后,派侯显受以司礼监少监的身份率领临潭藏族昝土司的人马,深入卫藏,永乐四年十二月,他将哈立麻等一批宗教首领顺利地请到南京,接受了新王朝的官职、封号。

初次出使,圆满成功,使成祖朱棣大悦,将他从司礼监少监擢升为司礼监太监。

而郑和的第二次下西洋,侯显和王景弘搭档作为郑和的副手。

所以就把司礼监太监的位置让给了黄俨,一个萝卜一个坑,等侯显归来,朱棣也没法让黄俨让出太监位置,所以侯显继续担任司礼监少监。

而在去年,也就是永乐十年,侯显作为使臣,和内官监少监杨敏一起出使了榜葛剌(孟加拉国),谕祭老王霭牙思丁。

侯显是朱棣重用宦官中最为出彩的那一拨。

朱棣闻言颔首,“也是,朕打算今年派侯显再次出使尼八剌、地涌塔两国,毕竟他去年去过一次榜葛剌,对出使诸事轻车熟路,这个东厂提督内臣之一,就让黄俨来担任罢。”

王振行礼,“陛下英明。”

朱棣微微笑了笑,王振这是跟着郑和下西洋以后留下的臭毛病,学会了拍马屁,若是不了解他的,只会以为王振是个马屁精。

却不知道王振也是位江湖高手,好像练的拳路是道家的。

也不介意,当天子的什么时候不听点马屁,不见黄昏那小子有时候也把彩虹屁拍得飞起么,朱棣继续道:“整个东缉事厂不可能全部任用内官,所以在提督内臣之下,设立一个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都从锦衣卫抽调人员,其他办事人员,皆从锦衣卫抽调充盈。”

王振想了想,“陛下,锦衣卫经过纪纲这一次动乱后元气大伤,若是被东缉事厂抽调大量人手,只怕锦衣卫自己也人手不够。”

朱棣颔首,“朕知晓,所以接下来朕会扩充锦衣卫,朕今天宣召你来,是因为有些话没法对黄昏这个读书人说,你是朕的内官,朕希望你能听进去。”

王振精神一振,“但听陛下吩咐。”

朱棣道:“知道朕当年为何不让黄昏参加科举么,就是怕他和江南士族牵扯过深,这一次成立东缉事厂,一方面加强对锦衣卫的监督,另一方面,东缉事厂需要盯紧了朝中那些江南士族出身的官员,这里面的猫腻,朕就不给你说了。”

这才是成立东缉事厂的真正目的。

因为这几年一直在打仗,现在朝野之间,以江南士族出身的官吏作为牵头,不少人在暗中和朱棣做对,导致朱棣很多事情都束手束脚。

朱棣哪能忍!

此举越发坚定了他迁都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朱棣不会认输,所以他成立东缉事厂,要让江南士族知道,朱棣不可欺!

出征澜沧!

王振前些年跟着高贤宁读书,又跟老郑和一段时间,接触到社会阶级上层,这一两年又在暗中调查纪纲,是以极为熟悉社会形态和政治局势,闻言有些不解,“陛下,有些话奴婢能否向您询问一下?”

朱棣点头,“你说。”

王振想了想,道:“奴婢先前跟着先生高贤林在鸡笼山下的国子监附近读书,先生曾说陛下会在十年内迁都北方顺天城,如今顺天皇宫初具规模,迁都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陛下既然已经将去北方,又何须在意南方的江南士族?”

朱棣笑道:“没错,再有一两月等打完了澜沧朕便打算去顺天,而今后大部分时间,朕都计划留在顺天,应天这边,由太子监国,但太子仁厚,又与朝中文臣牵扯过多,利益纠结之下,太子恐怕会束手束脚,没法压制住江南士族。然而有些事虽然明面上不显眼,不过很多事情已经越来越严重,从这几次郑和下西洋之后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朕让三宝下西洋的事情触及到了江南士族的利益,所以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