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95章(1 / 2)

加入书签

朱棣扫视一眼,“还有异议乎?”

无人做声。

朱棣甚是满意,“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礼部尚书郑赐出列,“臣有奏。”

朱棣颔首。

郑赐大声道:“上元节后,文渊阁诸人员日夜不寐,终将誊抄工作完成,还请陛下为此大全之书赐名,礼部这边也会择日进行后续事宜。”

书编好了,工作还没有完,如此庞大的一部书,礼部这边再怎么的也要宣传一番,要不然世人哪里知道咱们陛下的文治呢。

终于编好了?!

朱棣精神大振,关于这部书的名字他早就想好了,当初在顺天时还给徐皇后说过,于是想都不想,“朕早有决议,就叫《永乐大典》罢。”

郑赐应旨。

朱棣又道:“朕下朝之后,会亲手写一篇序,到时候着人勘验之后送过来……”犹豫了下,还是当众道:“当初接受黄昏建策确定要编《永乐大典》之时,朕答应过黄昏,同意他也为《永乐大典》写一篇序,礼部这边记得和他接洽。”

看一眼吴溥,“吴溥,你记得帮黄昏斧正一番。”

信不过黄昏的文笔。

可惜黄观在顺天,要不然以黄观的才华,帮黄昏写一篇序出来那是牛刀小试。

吴溥唯有强忍着笑意应旨。

斧正?

怕是黄昏不得同意啊。

黄昏那小子早就把序准备好了,自己也看了,怎么说呢……太“独出心裁”了,言辞之中捧了《永乐大典》和陛下,也把他自己捧得很高。

很有些“不要脸”的大家风范。

满堂文武闻言,尤其是纪纲、王宁等人,心中苦涩,就今日这些事情,傻子都看得出来,黄昏已经是不可动摇的权臣宠臣。

其在陛下心中的信重程度,犹在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之上。

偏生是这小子现在只是个七品从仕郎,在医疗改革司和货币改革司那边的职位也不高,饶是如此,也能傲立群臣之首。

朱棣起身,“太子、郑和、姚少师、黄昏、黄淮、郑赐、金忠等六部尚书、都察院吴中、顾佐以及应天府尹向宝留下至乾清殿议事,其余人等退了罢。”

这是退朝了。

出征前二三事

出征之前,其实事情很多,朱棣已经来不及处理,打算丢给太子朱高炽,不过作为大明朝的掌门人,朱棣不太放心,是以要就一些重要事叮嘱一番关键人物。

朱高炽最先进入乾清殿。

朱棣只说了一句:“朕不在,凡事多预,预则立,遇事多问,问则通,小事不决问内阁,大事不决问少师,若内阁和少师观点不一致……”

沉吟了下,“问黄昏。”

朱高炽心中一惊,按父皇这意思,他不介意自己和黄昏接触了,关键是听父皇话里这意思,黄昏已经凌驾于姚少师,成了大明真正的隐相!

急声道:“儿臣遵旨。”

朱棣大手一挥,“赐座。”意思老子现在要交待关键臣子一些事情,你给老子在旁边好好学习,争取做到以老子为榜样天天向上。

太子之后,姚广孝被宣召进来。

朱棣盯着这位靖难之后很少在朝堂之上表达存在感的功臣,沉默了一阵,才道:“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以为出关之后,如何平漠北。”

姚广孝抬起头,虽然已是满脸老人斑,但目光之中光彩熠熠。

七十三岁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但姚广孝依然精力充沛,沉吟着道:“鞑靼那边,因为去年榆木川的战事,导致阿鲁台的儿子战死沙场,根据我大明在漠北传回的谍报,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鞑靼可汗鬼力赤的手笔,其实不难推测出来,不外乎也是一场权力的游戏,鬼力赤是想借这个机会削弱阿鲁台,以便掌握鞑靼真正的话语权,可惜他小看了阿鲁台,如今鬼力赤和阿鲁台形同陌路甚至私下里已经刀光剑影,私以为鞑靼不足为惧,陛下雄师出关,必然全胜,破了鞑靼,陛下可不理会瓦剌或者兀良哈的讨好,选择顺势征讨瓦剌或者兀良哈,但就地形而言,陛下想必是先进攻瓦剌罢。”

一旦鞑靼和瓦剌被破,兀良哈就是瓮中之鳖,如此一来,几乎可以不战而胜,兀良哈就得乖乖投降被纳入大明疆域。

这个局面以前想都不敢想,最好的局面就是打得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没有一点力气南侵,乖乖的当个大明的穷邻居。

但是一直在旁观大明蒸蒸日上的姚广孝清楚,现在可以想了,不仅可以想,而且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大明有了神机营,有了方便面,还有钱!

而这一切,只因为大明有两个人。

朱棣,黄昏。

前者执掌江山有明君之相,后者步步落子隐然千古明臣之风,且总是领先于世人百年之上,宛若以这片锦绣神州为棋,在开局的时候,黄昏就噼里啪啦落下了十几颗棋子,而此刻对手还在研究在何处落第一颗子,从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