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2章(1 / 2)

加入书签

若黄昏像姚广孝那种,能放心?

也就是姚广孝上了年纪,要不然朱棣也铁定会收拾姚广孝。

可若是黄昏也像姚广孝,那朱棣就会睡不着了。

不要功名利禄,那你要什么。

江山?

江山是老朱家的,所以黄昏你还是去死好了。

想到这,朱棣暗暗郁闷,你妹的黄昏,就是你这货要功名利禄,还要美女,导致本该是我罄中的徐妙锦成了你媳妇儿。

想想就扎心。

没好气的挥手道:“班师再说,我已经命令丘福去将军中中高层将领召来,等下你就和他们一起,去将那首《精忠报国》教给士卒。”

下次出征,数万士卒将高唱此歌,踏着鞑靼的尸首昂首出击,守土开疆,那该是何等壮丽何等热血沸腾的一幅画卷,

黄昏耸耸肩,“您说了算。”

心中其实暗爽。

这首歌作为大明军歌,将来必定会被记载入史书之中,虽然大概率比不上宋朝的《满江红》——话说,宋朝军哥确实是从岳家军里开始的,但是否是《满江红》还不确定。

比不过满江红,但没准能媲美秦国的军歌《秦风》啊。

关键是精忠报国更朗朗上口啊。

而我黄某人,也将和这一首《精忠报国》一起,名垂青史。

想想就激动。

朱棣是个疯子

鞑靼大营。

阿鲁台铁青着脸,他也不好过,身上也受了伤,和朱棣厮杀一场,刀剑无眼,再厉害的人也得受点伤,真实战场,哪有丝毫无伤全身而退的好事。

小伤不算什么,你能用小伤换来对方的致命伤,那就赢了。

很明显,朱棣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两个人各有受伤。

都是皮肉伤。

阿鲁台和朱棣都是领导,当然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所以倒是不用担心伤口感染然后一命呜呼的局面,至于下层士卒,真不好说,完全看命。

大帐里只有两人,吴笙游坐在下面。

其他将领都去整顿兵马了。

阿鲁台喝了口马奶酒,吐出一口浊气,“朱棣的兵力和我们差不多,如果没算错的话,他应该是把大明边关军事重镇的所有兵力都调了过来。”

吴笙游眼睛一亮,“其他地方岂非空虚了?”

阿鲁台颔首,“确实,但不敢分兵去。”

要分兵的话,这边就会被朱棣用尽全力的撵着打——阿鲁台还是怕死的,为了自己的命,还是不愿意去冒险。

那些长城内的军事重镇那么好攻?

就算攻破了又怎样。

其实如果朱棣不来亲征,阿鲁台还是有信心越过长城,攻破宣府、大同,直逼顺天府,但是现在朱棣在榆木川,这种事想想就行了。

阿鲁台又道:“奔袭朱棣中军大营的骑军传回来的消息,朱棣动用了羽林卫和锦衣卫,这就意味着,他并没有动沿海的备倭兵,所以,大明还有一战之力。”

什么时候大明的备倭兵来北方了,那就说明大明要山穷水尽了。

若是连新兵蛋子都来了,大明就真的山穷水尽了。

可惜,这两个局面都没有出现。

想到这阿鲁台恨恨的啐道:“梅殷着实无能!”

吴笙游摇头,“不是梅殷无能,是大明的实力太雄厚,要想大明拿出所有的家底来打仗,只怕还得怂恿瓦剌和兀良哈一起南下才行。”

这样才能让大明拿出真正的家底来。

阿鲁台苦笑,“知悉今日一战后,我估摸着瓦剌和兀良哈要打退堂鼓了。”

吴笙游唯有叹气。

可惜了。

若是兀良哈、鞑靼和瓦剌是一个统一的帝国,那该多好,若是统一的帝国南下,朱棣敢两线开战就是找死。

沉吟半晌,吴笙游道:“既然如此,那就守吧,等一下梅殷那边,若是梅殷壮大,朱棣必然会头疼万分,到时候很可能抽调兵力去平叛,我们就可以趁机南下,若是梅殷被灭,我们也回兵罢。”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天子亲卫都来了,说明朱棣下了决心,要把鞑靼的兵马抗拒在关外。

打又打不赢。

不退还能怎样。

朱棣,就是横在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南下途中必须逾越的一座大山。

翻过去,重现元帝国辉煌。

翻不过去……

大家还是在草原上唱歌跳舞,吃着烤全羊喝着马奶酒,也别去想江南富饶了,最多就是灾年时候,想办法越过长城,去抢一点大明的粮草。

吴笙游看得很透彻。

草原游牧民族,终究受限于地理环境,遇到灾年,不南下去抢,真活不下去,所以为何历朝的关外夷族战力爆表,原因很简单啊,他们不努力不拼命,家里的妻儿都会饿死。

没办法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