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5章(1 / 2)

加入书签

王宁氏无奈之下,心中已经拿定主意,刘万山那里,为了防止对方用名分说话,不让孙子太亲近;崔皓这里,不知根底之前,也不能太近,省的有什么祸事牵扯到孙子身上。

这两个舅爷,富也有了,贵也有了,可是还不如平平常常的叫人安心……

翌日,刘万山一早就携妻儿过来。

他继妻任氏个子不高,三十五六年纪,相貌只算中人之姿,可胜在皮肤白皙,又长了张笑面,看着倒是添了几分雍容,观之可亲可敬。

四个男孩,最大十一岁,最小的六岁,唯一的女孩,只有四岁,面容集采父母之长,粉雕玉琢,十分可爱。

几个男孩都已经启蒙,虽不知在自家如何,出来做客都斯文乖巧。听说道痴这个表哥已经过了童子试,几个男孩脸上就多了羡慕敬佩。

王宁氏看着这一溜的小兄弟几个,赞了又赞,待看到刘家小闺女的时候,则是忍不住揽在怀里,红着眼圈道:“都说侄女肖姑,大姐儿这眉眼,跟她姑姑小时候一般无二。”

听老太太这样说,道痴也忍不住多看刘家大姐儿两眼。眉眼之间,是有些眼熟,顺娘肖母,这孩子肖姑,表姊妹两个长得像也就不稀奇。

刘万山也想到此处,道:“不知顺娘在京城如何,要是小侄早回来一年就好了。”

王宁氏道:“现下通了音信,早晚有见着的时候。”

因是初次相见,不管是任氏,还是五个孩子,王宁氏都预备了表礼。

刘万山想要早些出城,便婉拒了王宁氏的留饭,一家七口同道痴出来。

时值腊月,外九房的坟茔地在王家墓地的一隅,在城西四十里外,往返一趟也不容易。

刘家准备了四辆马车,任氏带女儿一辆、四个男孩一辆,刘万山带了道痴一辆。另有几个仆妇丫鬟,带着祭礼在第四辆,七八个男仆骑马相从,浩浩荡荡地出城来……

闻佳音,得丧信

马车里,刘万山问起道痴的功课与将来的打算。

最好的出路,莫过于科举,以道痴现下的年纪,就过了童子试,前途可期。可是现下道痴入了王府做了世子伴读,要是求安逸的话,中举后就可以在王府补属官。

因王青洲与王家大郎之死,多少都与科举有干系,刘万山怕王宁氏心有余悸,拦着道痴不让科举。

在他看来,道痴是个读书种子。

想着自己年将半百,不过是正六品,又是因不是正途出身,想要升迁极为不易。像在临洮府时那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九俸两升”熬满,也不过是正五品。若是没有其他成绩,多半是在正五品上熬到致仕。

几个儿子虽已经读书,可资质有限,即便是长子,也要再过五、六年才能下童子试。随后乡试、会试都是不保准的。就像自己当初弱冠年纪就过了乡试,可是会试四次不第。自己儿子,除了四子目前还看不出,其他三子,并无殊才。

等到儿子出仕,少说也要十五、六年,那时自己都退下来。即便现下上面还有舅丈人,可年纪比自己还长,再过几年也到了致仕之时。

要是趁着自己还在官场,帮扶道痴一把,以后也算给儿子们添个助力。

道痴说了自己明年想要去国子监求学之事,刘万山闻言,疑惑道:“明年你才十四岁,进京求学是不是早了些?何不试了后年的乡试再说。”

若是乡试能过,进京入监,就是举贡,比寻常贡生要体面,同窗的水平也高些。要是乡试不过,年纪不过十五岁,再谋拔贡也不迟。

道痴露出几分腼腆道:“姐姐、姐夫在京,甥儿想要早些带祖母进京。”

至于其他打算,解释起来啰嗦,还是这一条最容易被人接受。

刘万山很是意外,人离乡贱,上了年岁的人有几个肯轻离故土:“你想要奉你祖母一道进京?你祖母晓得此事吗?”

道痴点点头,道:“已经同祖母商议过,祖母心里也记挂姐姐。”

这就是肯了,刘万山有些动容。不过想着妹妹、妹婿故去多年,王宁氏守着孙子孙女相依为命,舍不得孙女也是情理之中。

刘万山去王家拜访前,对于王家的事情也打听的七七八八,对于道痴典卖生母嫁妆,为姐姐置办了一份体面嫁妆之事也有耳闻。

在他看来,妹婿、妹妹既、不在了,看顾外甥与外甥女本就是他这个舅舅当做的。若不是高家隐瞒了刘氏病故的消息,他绝不会只准备银钱送过来,其他的不再过问。即便碍于王宁氏,不将外甥、外甥女接到身边,也会更尽心安置。

至于外甥女的嫁妆,自然也是他这个娘舅置办。

赴任之前,他打算在安陆置办些良田,毕竟叶落归根,总有一日他还是要携家眷回来。

现下想到顺娘的嫁妆,刘万山就觉得对道痴有所亏欠,心中已经打定主意,自己置办产业的时候,也给道痴置上些田产,算是弥补他典卖生母嫁妆的损失。

舅甥两个,都想要买地上,倒也不算心有灵犀,而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