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7章(1 / 2)

加入书签

赵匡义道:“我也是这个意思。”

……

议政厅。

范质坐在上首,皱眉沉思。

王溥说道:“李昉此人如何?此人是前朝进士及第,在我朝出任屯田郎中、翰林学士,政绩斐然。蓟州那边为契丹侵占多年,不服王化,需要遣一德才兼备之士教化百姓。李昉宽厚温和,有君子之风,可担此重任。”

一般而言,刺史大多是武将担任的,只有极少个人才让文臣担此重担。

不过随着文臣的地位提升,尤其是他们三宰相权兼文武,一致认为可以尝试让文臣担任刺史。

毕竟武夫哪里会治理州府?

这动脑子的活,还得他们文人来干。

这一次正好利用幽燕百姓不服王化为理由,试探一下武臣的反应。

然后一步步的提高文臣担任刺史的频率,渐渐地在新朝取得主动权。

魏仁浦说道:“我觉得可以!此人之名,我听说过,确实是个干吏。”

王溥看向上首的范质。

见他在发呆,王溥叫了一声:“文素兄?文素兄……”

王溥提高了分贝。

“啊!”范质反应了过来:“怎么了?”

王溥道:“我们在商讨蓟州刺史的人选呢,我提议李昉,道济也觉得合适。”

“哦!”范质应道:“你们觉得合适,自然没有问题,就他吧。”

王溥皱眉道:“文素兄这是怎么了?最近见你魂不守舍的?可是身体不适?”

范质一脸肃容,微微摇头说道:“不是,是圣人最近批阅的奏章,让某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

王溥脸色一沉,没有说话。

魏仁浦向来正直,讶然道:“某觉得很好啊!圣人不愧贤后之名,她批阅奏章,给出的看法很有见地,让人欣喜。”

范质反问道:“道济不觉得圣人过于主见了?”

魏仁浦严肃道:“范相公,这是什么意思?”

范质挥了挥手道:“道济不用动怒,你听我慢慢说来。圣人还未垂帘听政,只是陛下暂时处理不了政务,她从旁协助。然而她对我们审批的奏章,多有看法。尤其是安排文臣为刺史,很不情愿。”

魏仁浦道:“这也合乎情理吧!”

范质道:“可若此时罗统军在此,道济以为圣人还会向我们妥协?”

魏仁浦听明白了,说道:“文素兄是担心重蹈外戚独大的覆辙?”

范质一脸正义凛然地说道:“然也,圣人过于主见,想必会是一代贤后。由她垂帘听政,教导晋王,确实是我大周之幸。可若圣人背景过于强势,上有父亲魏王,下有功勋卓著的罗统军,这份外戚之力。即便是汉朝也难找出第二例了,确实可怖。”

魏仁浦摇头道:“不会的,文素兄多虑了。魏王未奉诏不得入京,天雄军也不比以往。万余兵马,焉能是十数万禁军之敌?至于罗统军,那是何等人物,岂会做出危害朝廷之事?”

范质紧皱着眉头长叹道:“或许是我多虑了。某就怕我朝也出现一个梁冀、王莽……”

魏仁浦怒道:“文素兄慎言,罗统军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跟梁冀、王莽之流相提并论。”

范质见一时说服不了魏仁浦,也不再说了,暗暗焦虑。

就符皇后当前的表现,明显不会对自己言听计从,自己才是百官之首,真要让一个武臣踩到头上?

王溥来信

王溥乘轿归家,一入府门,便让人准备茶水,说是一会儿会有贵客到访。

然后步入后院,给母亲请安,磕头行礼。

王溥生于官宦世家,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对于礼节特别重视,甚至到了偏执苛刻地步。

一日三次探望,早晚各一次,下朝回来一次,哪怕身体不适,亦不曾落下。

甚至于王母心情不好,不愿见他,他也会在门口叩三个头。

故而京中上下无人不知,宰相王溥至纯至孝,名传天下。

王溥毕恭毕敬地说着:“娘亲,父亲寄来信件,询问母亲何时归返。”

王母道:“不回去,除非老东西死了,老不羞的玩意。”

王溥的父亲叫王祚,很有心计,文武双全,掌管盐铁事务,也统领过行营兵马抵抗契丹,担任过三司副使负责财政大权,也干过地方刺史,护佑一方平安。现在任郑州团练使,负责郑州军备防务。

王祚去年与府中丫鬟眉来眼去,行苟且之事,给王母抓了一个现行,气得病倒晕阙。

王溥得知之后,立刻处理了丫鬟,压下了此事,将母亲接到身旁服侍。

王溥道:“母亲,事情都查清楚了,那丫鬟家里困难,才动了别的心思。父亲知道错了,还府上的侍婢都给遣散了,就留了一些老仆。”

他苦口婆心地劝着。

主要是父母若分别太久,容易让人说闲话。

王溥最见不得家风出现问题,影响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