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35章(1 / 2)

加入书签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悄悄为宁府小公子摇旗呐的。

如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汪正等便疏言:“陛下嗣位九年储位尚虚,请择宗室幼而贤者一人置之左右,以代宗庙之礼,尽晨昏之职,皇子诞生,遣之归国。”

正月太庙司香这茬是过去了,可,还有“晨昏定省”呢!

这个不赶时间,天天都行!

“幼而贤”,偏就把那“幼”字放在了头里。

若不是沈理刚刚丢了尚书位,这些人几乎就明说宁藩小公子就是现成儿的人选。

而先前一直没发声的太后,也过问了“义子”之事。

传出来的话是太后望皇上以宗社为念,戒游佚,亲贤纳谏,勤政厚民。

但也有小道消息说,太后虽没说择宗室子弟,却也着实夸赞了宗室贤王。

皇上再怎么荒唐胡闹,可以不听贤臣的,却不能违了孝道,不听太后的。

于是,没两日,“听话”的小皇帝就下旨,褒奖了贤王周王,加了禄米,特地破格早早封了周王嫡长子为世子。

这位周王,是最早上书响应了宗藩条例的,而今捐粮赈灾、配合清丈田亩不说,还积极配合清查藩府花生、传生,上缴了这些人多年来骗取的宗禄,还妥善安排了这些革爵之人——

他依照宗藩条例重开了宗学,又向赵王看齐,又捐建学堂、医馆、工程学院,许这些无爵的花生传生子弟依喜好免费入学读书,学得一技之长,以谋生路。

此举得到了文臣的一致好评。

可比那只告其他宗枝刁状却没啥实际行动的宁王更贤了。

而周王的儿子还是个奶娃娃,可比宁藩小公子更“幼”!

未几,一向不问政事的太皇太后忽然开了金口,向皇上求情,令崇王世子袭爵。

而河南也“适时”报上来许多崇王世子赈济灾民、捐资助学甚至捐军饷协助剿匪的善举来。

说起来,今年三月初一是先周太皇太后十周年忌辰。第一代崇王到底是周太皇太后亲骨肉,宪庙的亲兄弟。

皇上当即便下旨褒奖一番,命崇王世子出孝后即承爵。

论理,太皇太后这宪庙的皇后开口为崇王一脉说话,也在情理之中。

但,要知道,太后当年可是与周太皇太后不睦的,甚至在周太皇太后最后的时光里,都不肯见太后,不许她侍疾的。

外戚张家与外戚周家更是打了许多年,直到周家两位爵爷都过世、家族渐渐衰落,无力与张家抗衡了,这才少了官司。

太皇太后此举,不免被人解读出不同意思来。

多年来太皇太后都如同隐形人一样,在后宫前朝都是无声无息。

可她到底是太皇太后,辈分在那里摆着。

皇上至孝,自是要孝敬母亲的,但祖母同样要孝顺。

如果还有人能压住太后,那便只有太皇太后了……

至于河南之地,什么时候冒出这么多贤王来,不少人都在心底暗道一声沈家小儿好奸猾好手段。

先前沈理辞官离京,不少人是等着看沈瑞的话的。

不少人抱着各种目的参劾沈瑞,那拿了宁王银子的,更是直指沈瑞私交藩王、替藩王邀买人心,又暗戳戳点出第一代赵王那些意图谋反的事儿。

可还没等形成声讨沈瑞风潮呢,河南那边便快马送折子进京,说汝王也大手笔捐禄米赈济灾民。

朝廷立时就下旨褒奖。

要说赵王邀买人心意图谋反还说得过去,可汝王连个儿子都没有!说他也要造反,谁信呢?!

那些被打脸的御史给事中便又都把头缩回去了。

而这短短不到一个月里,河南又接连冒出贤王来,一个比一个贤,一个比一个对朝廷贡献大。

当然,不贤的,如赵藩的临漳郡王、汤阴郡王,郑藩的东垣郡王等,都叫沈瑞收拾掉了。

好么,甭管他沈瑞这赈灾的官儿最终赈济多少人,单就敢朝宗藩动手、还能让这么多宗藩恭恭敬敬向朝廷低头,他就只会有功不会有过。

何况弄了宗藩这么多禄米,这赈灾也不必发愁了。

在众人眼里,沈瑞此刻是什么都不用做了,只躺在功劳簿等着领赏便可。

但实际上,沈瑞却是头疼着各种事,比如药材交易市场,比如水利工程,比如剿匪,比如边关马市交易量下滑……

正月上旬,蒋壑带着大队人马抵达河南,与沈瑞汇合。

武安县沈巡抚一战成名,之后收拾王府、剿灭匪寇端是辣手,宦官人家背地里称他“沈抄家”,绿林却送个绰号“沈阎王”。

而今手握重兵,更是尽显阎王本色。

他原就让人在怀庆府“考察”多时,此番挥兵而来,又有领路的内应,迅速荡平了几股势力最大的马贼。

当然,剿匪的事情不用他这个巡抚亲自披挂上阵,他主要还是升堂受理当地百姓状告郑府宗藩案。

想要查,宗藩违法乱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