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14章(1 / 2)

加入书签

李氏听了,不由上心。

儿子年后研读佛经之事,她是晓得的,有几本经书就是从兰院小佛堂取的。

再想想儿子自打研读佛经后,病症渐清,乃至痊愈,李氏更是觉得这是佛祖保佑。

想到这里,李氏嗔怪道:“既是在佛前许愿,岂是儿戏?说不定你这些年遇到的几回无妄之灾,就是因你对佛祖失言的缘故。这下好了,总算找到缘由。你就放心吧,我定给你办得妥妥当当……”

曹颙提到清凉寺,亦非无的放矢。

不过还愿是假,想要拉扯清凉寺一把为真。

只因在曹颂的来信中,见他提及两江总督崇教抑佛,加上清凉寺几位大德高僧前些年相继坐化,后续无人,清凉寺日渐衰败。

换做其他地方,曹颙不过当做新闻听听。

清凉寺却是不同。

不说旁的,就是曹颙康熙朝孝敬雍亲王府十来年香烛,就没少麻烦清凉寺诸位大师。加上智然又在清凉寺长大,清凉寺与曹家牵扯委实不浅。

李氏慈母心肠,全心为了儿子康泰,原来想要取消的行程,开始迫不及待,想要提前出行。

无奈天气乍暖还寒,谁也不放心她出门,还是拖到了二月初。

过了二月初二,李氏离京,随行除了曹项一家,还有长生、天宝。

原本曹颙夫妇的意思,是不许天宝随行的。

旅途疲乏,李氏又上了年岁,春华还有四房几个孩子要照看。长生年龄在那里,已经可以照顾自己,天宝实在小了些。

可天宝听说堂兄、堂弟、小叔叔都随着祖母出门,独独落下自己一个,搂着李氏的脖子,呜呜大哭,差点哭得背过气去。

李氏心疼孙儿,自是发话要带着。

曹颙夫妇无法,只好随着他去了。

于是,李氏一行,除了三个大人之外,还加上五个孩子。

夫妻二人将李氏一行送至通州码头,看得天宝欢天喜的随着祖母登船,曹颙直恨得牙痒痒。

他少不得对妻子抱怨道:“这混小子,被老太太宠得没边,眼里哪有咱们两个?”

小孩子任性痴缠还可忍受,再大些还如此就使人生厌。天佑、恒生、天慧兄妹三个小时候即便有犯倔的时候,也不会如此与大人撒娇耍赖。

初瑜眉头蹙起,却是满心自责。

六、七岁大的男孩,即便淘气,多是依赖父母,可他们的小儿子,明显对祖母与叔叔的依赖更甚于父母。

与其说孩子不与他们亲近,还不若说是他们夫妇偏心。

天佑是长子,要支撑门户,曹颙不忘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初瑜也看重长子,怜悯他乖巧懂事,能多疼一分就多疼一分。

天慧幼时吃了大苦头,曹颙夫妇更是视若心肝,恨不得代为身受,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到手里怕吓到。

就连恒生,夫妻两个也宠爱有加。

曹颙是因亲手接生,怜其孤苦;初瑜初是因长子去江宁后的移情,而后是产生母子之情。

只有幼子天宝,因想着养在李氏跟前,夫妻两个就放了心,鲜少过问。

后来虽说天宝曾移回梧桐苑,可最后还是迁回兰院。

如今,天宝对父母不依赖,也就不令人意外。

这夫妻两个,一个决定小儿子回来后要严加管教,一个则是下定决心等小儿子回来后就好生弥补之前的不足。

不远处的大船上,天宝随着天豫一道,坐在舱窗前,不晓得父母的纠结,正看着远处的江景,满脸新奇……

码头上鱼龙混杂,实不是久留之地。

看着李氏等乘坐的大船远去,曹颙便扶初瑜上了马车。

他自己,则是带了几个人骑马随行。

早春二月,在江南是草长莺飞,对于京城来说,只有柳树泛绿,迎春花开,小草微微露头,春意浅淡。

在城里时,还不觉得这初春景象有什么别致,到了郊外,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

曹颙骑马一路慢行,一路观景,心里想着前几回小朝的遭遇。

年后第一次小朝,雍正训斥他“处事拖沓,公务懈怠”,表明自己很失望,要其不要“辜负圣意”,当场的除了几位王爷、户部几位堂官外,还有刑部几位堂官。

训斥的口气很重,而且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曹颙出仕以来,这般训斥还是头一遭,少不得叩首请罪。

实际上,他心中当时云山雾罩,实不明白这训斥因何而来。

出仕这些多年,别的不好说,一个“勤”字他还是当得的,实在与“懈怠”扯不上关系。

十三阿哥、十六阿哥等几个与曹颙交好的,都觉得这训斥来得莫名,只能一边暗中宽慰曹颙,一边感叹君心难测。

有不平的,就难免又幸灾乐祸的,那几日户部的气氛都颇为古怪,隐隐的有皇上有意换户部尚书的消息传出来,使得蒋坚与左成两个气愤不已。

曹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